浙海经管“金拇指案例坊”第1期——专访第二届海洋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最有价值队员”林宵宵

编者序

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的生命力,藏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里。案例教学是架起二者的桥梁,案例竞赛则是淬炼能力的熔炉。为让我院案例教学“活”起来、案例竞赛“亮”起来,我们依托“经事经声”公众号,特设“浙海经管‘金拇指案例坊’”专栏,为师生搭建交流经验、碰撞思维的专属空间。

这里的“案例”,既有课堂上启迪智慧的教学样本,也有竞赛中打磨成型的实战成果——从破解行业痛点的商业分析,到探索治理难题的公共管理研究,每一则都是经管人“经世致用、求实创新”的生动注脚。而“金拇指”三字,藏着三重深意:一是为学科竞赛佳绩者“点赞”,让奋斗故事与实战经验被看见、被学习;二是为“案教结合、赛教融通、创孵联动”的育人改革“指路”,以案例为纽带,让课堂对接产业、知识服务实践;三是象征“精准发力”的专业态度——如拇指按准穴位,聚焦经济与管理前沿课题,以“小切口”撬动“大思考”,在解难题中锤炼专业判断力。更深层看,“金拇指”是浙海经管人“深耕海洋、服务地方”的初心写照:我们盼以案例为媒,将浙江的海洋优势、发展需求融入“教”与“赛”,让每个案例都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助力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本期开篇,我们特邀第二届海洋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最有价值队员”林宵宵。她带领“海岛金钥匙队”(队员:林宵宵、王雅欣、丁怡倩、陈思渺、成元昊,指导教师:高猛)撰写的案例作品《“沉睡资产”何以变身“海上金库”?——解锁“海岛e间房”的数字协同治理密码》在众多985高校围猎中“突围”,获得大赛一等奖。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案例创作之旅,听林宵宵分享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本期主持人与“金拇指”嘉宾

主持人:邹雨柔,202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现任yl88858永利集团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政策分析、海洋环境治理、海洋资源开发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居民健康视角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PM2.5浓度的影响机理与调控”、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社区环境影响机制与分区治理研究”等。在《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等期刊发表或录用论文,主讲《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

“金拇指”嘉宾:林宵宵,yl88858永利集团A23行政1班学生,班长,曾任校红十字会学生会分会部长。获省政府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工作之星等荣誉;获第二届海洋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浙江省经济管理案例竞赛(公共管理赛道)三等奖、“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校一等奖;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并获评“先进个人”,荣获温州市“优秀青年大使”“优秀志愿者”称号。

案例简介

海岛社区因地理阻隔、产权悬置、审批繁复和数字鸿沟导致的“闲置资产盘活难”问题,成为制约全域共富的关键梗阻。舟山市“海岛e间房”实践以“数字协同治理”为突破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该案例基于数字治理、协同治理与产权理论,构建“数据-制度-主体”三维赋能分析框架,系统剖析其促进“沉睡资产”变身“海上金库”的效能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数字赋能方面,“海岛e间房”以一网通办破解行政碎片化、以智能匹配激活长尾资源、以数据信用弥合金融鸿沟,由此重构海岛资源配置与信任基础;制度赋能方面,“海岛e间房”以“三权分置”破解海岛闲置农房产权难题,以“四金共富”织密利益网络,以“服务下沉”保障制度落地,由此筑牢利益均衡与保障体系;主体赋能方面,“海岛e间房”以技术适老跨越数字鸿沟,以海洋海岛文化活化重塑社区认同,以生态激励引导绿色转型,由此实现技术包容与价值共创。但是,三维协同仍面临“数据失准”“角色越位”“浅层参与”的深层挑战。研究揭示,海岛的数字协同治理需以数据穿透行政壁垒、制度明晰权责边界、主体激活内生动力为核心逻辑,其经验可为海岛地区通过资源活化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参考,也为数字时代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技术赋能-制度保障-主体参与”的闭环参考。

专访实录

Q1. 邹雨柔:林宵宵同学,你好!首先恭喜你和你的团队在第二届海洋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你也获得了“最有价值队员”的称号。可以和我们说说你为什么会选择参加海洋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吗?

林宵宵:邹老师好!之所以参加这个大赛,其实是三重动力推着我们往前走。

首先是个人兴趣的“牵引”。我们几个人一直对海洋公共管理领域感兴趣,咱们学校扎根舟山,身边就是海量鲜活的海岛治理案例,比如渔民的生计、海岛的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这些真实问题总让我想深入探究,大赛刚好给了我把兴趣变成实践的机会。

其次是学院的“助推”。我们学院一直重视案例教学,学院院长全永波老师、班主任崔旺来老师和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经常带我们分析真实治理案例,还鼓励我们多参与竞赛、把理论落地,加上“案教结合、赛教融通”的培养模式,让我们觉得自己有底气去尝试挑战。

最后还有股“不服输”的劲儿。知道决赛会遇到中国海洋大学等985高校的团队,我们特别想和他们“PK”一下,看看咱们浙海大经管学子的研究能力、实践视野,到底能不能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较量,也算给自己的专业学习交一份“实战答卷”。

Q2. 邹雨柔:那你们团队是如何进行案例选题的呢?为什么会选择“海岛e间房”这个案例呢?

林宵宵:选题是我们和指导老师经过三轮讨论后确立的。我们围绕“有价值、有特色、能落地”三个标准反复琢磨过。

第一是想借“小切口”回应“大问题”。海洋公共管理领域里,数字治理怎么落地、海岛怎么实现共同富裕,是大家都在关注的核心议题,但直接谈理论太抽象。而“海岛e间房”刚好是从“闲置农房盘活”这个具体小事入手,背后却藏着数据打通、产权改革、村民参与这些关键治理逻辑,既能用我们学的数字治理、协同治理理论去分析,又能直接回应海岛共富的现实需求,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够足。

第二是必须突出“海洋海岛”特色。咱们是浙海大的团队,参赛就得拿出“海味”十足的案例。舟山很多海岛都面临“房子空着、游客等着”的矛盾,“海岛e间房”不是个别试点,而是已经在多个海岛推开的成熟实践,能代表海岛治理的普遍痛点和创新方向,比选其他非海洋类案例更有辨识度。

第三是考虑“能调研、可操作”。如果选一个离我们太远、数据难获取的案例,最后很可能变成“纸上谈兵”。“海岛e间房”就在舟山本地,我们能直接到普陀、嵊泗等海岛调研,跟民宿主、村干部、政府工作人员面对面聊,甚至能体验平台操作流程,拿到一手数据和故事;而且这个案例的实践模式已经成型,我们分析出的逻辑和建议,也能真正给其他海岛参考,不会只是“空想的方案”。这三点凑在一起,我们就确定:“海岛e间房” 就是最适合我们的选题。

Q3. 邹雨柔:在确定了选题之后,你们是如何进行调研的呢?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林宵宵: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关于海岛治理、数字治理、协同治理、产权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然后,我们实地走访了舟山市的多个海岛社区,与当地的居民、村干部、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了解了“海岛e间房”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我们还参观了一些通过“海岛e间房”盘活的闲置资产,如民宿、渔家客栈等,亲身体验了它们的运营模式和服务质量。当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由于海岛地区的交通不便,我们在前往一些偏远海岛进行调研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一些居民对我们的调研不太理解,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通过与当地政府和村干部的沟通协调,以及向居民们耐心地解释我们的调研目的和意义,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比较丰富和准确的调研资料。

邹雨柔:你们团队是如何确立理论分析框架的呢?为什么会选择“数据-制度-主体”三维赋能分析框架呢?

林宵宵:我们确立框架时,按照老师所讲的“理论扎实、适配案例、逻辑自洽”三个原则反复推敲过,核心是想避免“为套理论而套理论”。

首先,我们优先选择了公共管理领域有广泛共识的基础理论,比如数字治理理论(聚焦跨部门数据整合)、协同治理理论(关注多元主体联动)、产权理论(解决权属明晰问题),这些理论在学界经过长期验证,无论是分析政府流程优化,还是主体利益协调,都有成熟的逻辑支撑,能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避免因理论小众导致观点缺乏说服力。

其次,我们特别注意平衡理论的普适性与本土性。这些基础理论多源于通用治理场景,但我们没有直接“照搬”,而是结合舟山海岛的特殊性做了调整。比如,用数字治理理论分析时,重点落地在“破解海岛地理阻隔导致的审批碎片化”;用产权理论时,聚焦“海岛农房继承复杂、产权悬置”的本土问题,让普适理论能精准对接海岛治理的实际痛点,既保持理论的严谨性,又避免“水土不服”。

更关键的是,框架要精准回应我们案例的核心科学问题,也就是“海岛闲置资产如何通过数字协同治理实现盘活”。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拆解后,本质是三个子问题:“数据如何打破信息壁垒”“制度如何保障利益均衡”“主体如何激发参与动力”,而这恰好能对应数字治理、产权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范畴,理论与问题完全适配,不会出现“理论和案例两张皮”的情况。

最后,我们梳理了三个理论间的逻辑关联,形成“数据-制度-主体” 的系统框架:数据赋能是“突破口”,通过打通部门数据先解决“信息不对称” 的基础问题;制度赋能是“保障线”,用产权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如“四金共富”)筑牢公平性根基,让数据赋能有制度支撑;主体赋能是“落脚点”,通过适老化服务、文化活化激发居民参与,让数据和制度的效果真正落地。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数据破局—制度兜底—主体落地”的递进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能覆盖“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完整分析闭环,这样才能系统剖析“海岛e间房” 的治理逻辑,而不是零散地谈某个维度。

邹雨柔:通过你们的研究,你们认为“海岛e间房”案例分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这些分析结论对于分析和解决海洋公共管理的“大问题”有什么启示价值?

林宵宵:我们对“海岛e间房”案例分析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数据-制度-主体”三维赋能是破解海岛“闲置资产盘活难”的有效路径。通过数据打通跨部门壁垒,解决地理阻隔带来的审批低效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明确产权与利益分配,消除资产盘活的制度障碍;通过主体赋能激发居民、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热情,让治理措施真正落地。这一组合拳,能精准应对海岛因地理、权属、数字鸿沟等带来的治理痛点,最终实现“沉睡资产”向“共富资产”的转化。第二,数字协同治理的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在“数据穿透壁垒、制度明晰权责、主体激活动力”的核心逻辑上——三者缺一不可,数据是基础工具,制度是保障底线,主体是执行关键,只有形成相互支撑的闭环,数字治理才能避免“一阵风”,真正成为长期服务海岛发展的机制。

这些结论对解决海洋公共管理“大问题”的启示价值,我们觉得可以从三个层面看:一是理论层面,为海洋治理提供了“小切口—大逻辑”的分析范式。海洋公共管理涉及海岛开发、海洋生态保护、渔民转型等复杂议题,往往因“问题宏大”导致分析难以落地。而我们的案例证明,从具体的资产盘活、服务优化等小事入手,用“三维赋能”框架拆解问题,能为分析海洋领域的其他治理难题(比如海岛生态旅游开发、远洋渔业产业链协同)提供可复用的理论逻辑,避免陷入 “空谈宏观”的误区。二是实践层面,给出了“因地制宜数字化”的实施思路。很多海洋地区在推进数字治理时,容易盲目照搬城市经验,导致“水土不服”。我们的分析显示,舟山“海岛e间房”没有简单建个线上平台就完事,而是结合海岛“交通不便、居民数字素养差异大”的特点,同步配套了线下帮办、适老化服务,这启示我们:海洋领域的数字化治理,必须先摸清“海洋地理特殊性、涉海群体需求差异”,再针对性设计方案,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治理效能提升。三是区域发展层面,验证了“资源活化促共富”的海洋路径可行性。海洋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海洋资源、海岛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海岛e间房” 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既带动了海岛旅游发展,又让居民获得租金、分红等收益,这为其他沿海地区(比如偏远渔村、待开发海岛)提供了参考——无需依赖大规模工业开发,通过精准盘活本地特色资源,结合数字与制度创新,同样能走出一条符合海洋特色的共富之路,这也与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增进海洋民生福祉”的要求高度契合。

邹雨柔:在参赛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有没有什么遗憾或者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林宵宵:在参赛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首先,我们通过对“海岛e间房”案例的研究,对海洋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我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如何分工协作、如何沟通交流、如何解决分歧,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我们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团队进行交流和竞争,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学习了他们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遗憾和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因为时间紧张,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阐述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且,我们在与其他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和论辩时,还不够主动和积极,深感理论功底和对现实的洞察能力、问题的把握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还不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会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我们的研究质量和效率。同时,我们也会更加主动地与其他团队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

邹雨柔:你觉得参加学科竞赛对于专业学习有什么意义呢?对于下一届参赛者,你有什么建议吗?

林宵宵:我觉得参加学科竞赛对于专业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科竞赛可以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竞赛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专业领域的问题,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学科竞赛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其他高校的优秀学生进行交流和竞争,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对于下一届参赛者,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题好文一半”,要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案例,“小切口”回应“大问题”,要确保这个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有足够的资料和数据支持你们的研究。其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在调研过程中,要注意与当地的居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获取准确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最后,要注重团队合作,要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加强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和潜力。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和团队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